首页国酒文化 > 正文

别把“酒文化”当“师道”

但愿饭桌上能多一点真感情,少一点师生间的“权力游戏”。

【侨报12月24日“四合院”时评】曾公开感叹研究生推免面试“性别比失调”、被指“歧视女性”的浙江大学教授冯钢,近日再度因“出格”言论卷入争议。

1455124

在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师范学院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有一门名为酒水与酒吧管理的课程,上课时学生们不需写字做笔记,只用拿起酒杯品尝各类不同的酒,种类涵盖红酒、白酒、洋酒、啤酒、鸡尾酒等,该课程的开设意在让学生了解各类酒的不同特征,不会“喝酒”便是不合格。 图为9月9日,学生们在认真听王浪老师授课。(中新社资料图)

近日,冯钢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声称:“曾经有一个考生直至今日我还念念不忘,他是保送到浙大读硕。所有笔试面试都过了,我也以为没问题了。但他报的是我为导师,而我师门的规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他那天是拼着命喝了……但最后学校审核他还是没过,但我相信,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他不管干什么,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奠定了他一生的骄傲!”

在中国社会中,饭桌往往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社交功能,敬酒、劝酒的风气近年来在校园中同样屡见不鲜。

本来,私下场合里,师生觥筹交错,拉近关系与活络气氛,并无不可。但从冯钢描述的实例来看,又并非简单的师生交谊那么简单——时值考研敏感时间点,师生的杯盏交错并不是礼尚往来的劝与敬,反而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就算导师无法决定学生最后考研结果的“生死”,可一旦考上,与导师朝夕相处,学生为讨老师欢心,怎能不全力以赴,拼着命喝?而在如此节点,所谓的“师门规矩”竟是男人必须有“半斤50度以上酒量”的测试,这只能称为是服从测试,测试“你为我可以忍受和牺牲的底线”。

虽然冯钢后续又出来解释,称这并不是“招生标准”,和学生喝酒“也从来不劝酒”。但身处掌握“权力”位置的老师,不反躬自省自己的“失察”,不痛心学生的无奈,反而无限拔高,洋洋自得,实在有失师道尊严。

报考硕士研究生肯定得有“规矩”,这毋庸置疑。但这个规矩应该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考核与德才方面的考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教师要以崇高的师德感染和塑造人才,而不是以奇葩规矩选择学生并加以大肆宣传。能看得出,这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也是教育理念的缺位。

在公共场合宣扬导师与学生拼酒,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大张旗鼓把会喝酒当作评定“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的标准,也实在上不了台面。校园是一方学术净土,更应与病态“酒文化”划清界限。但愿,饭桌上能多一点真感情,少一点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游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