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统文化 > 正文

正宗太乙神针传承人青岛王强老师:神针在手,灸遍神州

一种文化,一份传承,一份执着,一份责任;上至春秋战国下至当代社会,太乙神针文化从一开始古人的探索到传承至今的完整科学体系,其中饱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汗与泪。

正是因为对太乙神针文化的热爱与坚持,造就了一位当代的正宗太乙神针至尊传人——王强老师。

《太乙神针心法》由清代韩贻丰撰写成书(1717年),并刊行于康熙年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载了太乙神针的制作方法、操作步骤及疾病证治的书籍,也是我国第一部实按灸专著。韩贻丰,字芑斋,浙江慈溪人(现属浙江宁波),出身于读书人家,幼习儒业,留心医学,精研方术,尤擅长于针灸。韩氏尊崇“雷火神针”治病,为扩大“雷火神针”治疗范围,将其不断改进,并更名为“太乙神针”。据其弟子邵天祐记载,在《太乙神针心法》成书之前,韩氏曾编撰了普及性的“太乙神针”资料,将证治穴道详细列出,行医治病的同时也赠人神针及资料,使人一览便悉,证治穴道了然在目。

韩氏获无名老者传授神针后,将其验证于临床实践,所治多效,继而参考《灵枢》《素问》《针灸大成》等诸书,编辑修订,撷其精英,附以自身经验体会撰成《太乙神针心法》一书。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康熙五十六年刻本的《太乙神针心法》是现存仅有的版本,后世未见其他刊本,直至201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建斌、唐宜春校注版,《太乙神针心法》才得以再次面世。中医关于灸法的专著较少,关于实按灸专著更是屈指可数,该书对于实按灸的记载及应用对后世实按灸的研究与发展意义重大。

《太乙神针心法》全书分为两部分,共上下二卷。开篇见《神针心法》锁言,论述了太乙神针的操作、临床证治和取穴等;上卷主要为神针证治,共计23门483证,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下卷所载《针案纪略》,为韩氏之徒邵天祐所记载的40则病案,其中详实记载治病过程有21则,提及治疗证治取穴12则,详细描述了施灸后患者的机体表象转归变化与证候缓解时限13则,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及学术参考价值,其学术思想亦对后世太乙神针的普及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乙神针的改良

“太乙神针”法,属于艾条实按灸法之一,操作方法独特,如同持针施灸,故名曰“太乙神针”。在“太乙神针”问世之前,实按灸法以“雷火针”为名已延续发展了近400年。清代的实按灸较雷火针有较大改进,尤其是康熙年间韩贻丰改良且命名了“太乙神针”后,整个实按灸发展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韩氏对太乙神针的改良,其贡献体现在对掺入艾条中方药配方的改进,制作工艺及操作方式的改良,详细的适应证描述和主治范围的拓展等各个方面。

首先,韩氏改变了掺入艾条中的方药配伍,在艾条中添加补益药。在《太乙神针》弁言提到雷火针“有针之名而非铁,用火攻而不伤皮肉,即游移其穴道,无伤也,心窃善之”,韩氏认为其存在“专用杂霸之药,但有攻克,更无滋补”的弊端,故而提倡在制作艾条时添加补益元气之药,使之充分发挥药物与艾灸的双重作用,取得良好疗效。

在操作方式上,韩氏太乙神针对灸感效应及灼热程度的要求更偏向于温和刺激,规定统一以7层红布相隔,缓和烧灼热力,令热量更温和、持久、渗透、均匀。明确施灸要达到“药气温温透入,腠理渐开,直抵病奥,其一种氤氲畅美之致”的柔和灸感,“若觉太热,将针提起,冷定再针”。韩氏改良后的太乙神针法,较之古代应用艾柱的直接灸法,对人体肌肤的损伤小,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较之其他隔物灸法,则具有安全、操作方便简易之长处,刺激方式更趋向于温和,主治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几乎涵盖了内、外、妇、儿各科病种。

太乙神针的效用优势

太乙神针的效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温热效应和药理作用。《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强调艾灸之作用重在“温”“行”,以“温”助“行”,功在宣通气血,营运周身,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之间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上下、内外,使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太乙神针借助经络内联外络,互相协调的作用发挥其温热治疗效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疗法给机体局部以温热刺激,使刺激部位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速加快,影响局部淋巴液的流通和分布,从而促进整体致病物质的代谢,产生治疗效果,同时也产生了灸感。灸感主要循经传导,灸感传导可能与增强组织液沿一定方向的流动,沿途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刺激感觉相关。

太乙神针就其本质而言,既是一种药条灸法,也是一种特殊的药熨法。《灵枢·寿夭刚柔》记载了药熨法的具体应用,用酒、蜀椒、干姜、桂心等浸制复层布巾,生桑炭加热熨敷患处,令热入于病所,以治疗寒痹。药熨法借助温热刺激,具有开腠理、通经络,同时挟药气透入人体产生疗效的综合效应。太乙神针法应用按压力直接刺激穴位本身,压力辅助使热量更易于渗透肌表,激发经气,通络祛邪,较普通艾灸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独特优势。古代医家认为药气可以通过热刺激透入机体,并以经络穴道为输送通道,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相关脏腑,如《古今医统大全》关于雷火针的描述提到“自然药气冲入经络,如着肉灸火一同”。现代研究发现艾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刺激机体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然后经体液分布到人体相应部位,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太乙神针隔布按压的灸法操作,在避免烫伤皮肤的同时,按力能迫使艾烟穿透红布使燃烧后的中药微粒透过皮肤屏障渗入机体组织,从而起到药理作用。此外,太乙神针内添加的芳香挥发类药材,加强了太乙神针的经皮透入作用。

用灸特点

“太乙神针”的疾病证治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太乙神针心法》上卷的主要内容。主要将病证分门别类,然后各门类下再分症状或证型,对其进行论述辨证后,最后列举治疗选穴。据考证《太乙神针心法》中的部分病证描述和选穴是韩氏在参考《针灸大成·神应经》编撰的,但韩氏在原基础上对内科杂病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和探讨,将病种重新整合分类,改进治法等,皆体现韩氏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勇于创新的思想。

药艾结合,抗病保健

实按灸起初是使用纯艾条进行救治,如《寿域神方》记载:“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瘥”;其主治范围主要为痈疽发背、无名肿毒、风气流注之疾。随后的医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逐步积累艾条实按灸的证治经验的同时,也受到不断发展的艾灸理论影响,对实按灸进行了新的改革探索。

虽然《太乙神针心法》中并未详细记载太乙神针的具体药物组成,据唐宜春考证[6]《疡医大全》和《本草纲目拾遗》收编了韩氏太乙神针方药的可能性较大;书中记载太乙神针的方药组成包含人参、麝香、山羊血、广三七、千年健、肉桂、乳香、苍术、小茴香、钻地风、真川椒、没药、防风、蕲艾、穿山甲等;组方原则也切合韩氏“有病者用之,其病即除;无病者用之,大补元气”“……时取要穴而针之,以培其元气,以补其精神,则虚者可得而实矣;……时取要穴而针之,以祛其客邪,以除其痼疾,则损者可得而益矣”等医疗理念。

实按灸在《太乙神针心法》问世之后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韩氏统一了太乙神针的制作工艺及操作方式,改良了药物配方,使其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证。韩氏还提出太乙神针“无病者用之,大补元气”的理念,主张将太乙神针应用于日常养生保健,提倡在制作艾条时添加补益元气之药,使实按灸的主治有了质的飞越,极大地推动了实按灸的发展。

太乙神针结合了艾火之热力与药物之性能双重优势,两者相互辅佐,温经活血,散寒通络,循行脏腑,调整机体功能;同时利用了辛温芳香药物的走窜经络和善透肌肤的功能特性,极大地发挥了热量与药物双重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辨证审穴,谨慎施灸

《太乙神针心法》注重辨明证候,在前十一门病证中,韩氏均先提纲挈领论证疾病病机,而后辨证审穴施灸,以避免治疗时徒治其标,未除其本。如伤寒门论证中言“其间切脉审经,随时变通,未可执一而论”,告诫用“针”者明证审穴时注意随时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可一概而论;疟疾门中更是细数“寒疟、热疟、风疟、痰疟”等疟疾十余种,痹厥门分述寒厥、热厥、气厥、薄厥等。卷下亦有医案1则记载,有一患者因腿痛自行用太乙神针于痛处施灸,但灸后疼痛转移至别处,又移灸于痛处时疼痛则归于原处。患者就此请教韩氏,韩氏指出“此乃徒治其流,不治其源故也”,遂亲自为他施灸,灸毕痛除。该书注重在应用太乙神针灸治时,全面辨证审穴、治病标本兼顾。

在霍乱门论证中,韩氏提到“霍乱有阴阳二证,大约水火不调,寒热交战,气逆而成此证。喜通不喜塞耳。若妄投相左之药,恐致误事,不可不慎重以处此也。”清代温补之风盛行,医家过度强调补药功效,患者也把温补药看作是救命稻草。富贵人家尤其喜好温补之法,许多人因此丧命。从韩氏的论证可见,其认为施灸前应慎重辨证,因霍乱“喜通不喜塞”,提倡应究其疾病体质进行治疗,不能妄施温补。如卷下《针案纪略》记载“大凡一切病证,其初不宜即服补剂,而中风、痛风、木风为尤忌……倘或久服补剂,必须断药七日,方可用针,其见效迟久,不能如不服药者之神速”,还提出了患者贫富不同,收效迟速有别的论述。指出之所以贫贱之人往往应手而愈,而富贵之人或有速效,或有迟久而后效者,无外乎因“甘脆肥浓以腐其肠”且遇病多服补剂,告诫人们勿滥服药物来养生防病。

韩氏虽崇尚太乙神针法治病但也不废针药,在临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如在治疗“疟母”“腹中气块”“颈毒不散不溃”等病证时配合使用梅花针法;而在卷下《针案纪略》中韩氏或以汤药丸散口服,或以药物外敷等治疗疾病。

灸有宜忌,不可不察

太乙神针法作为一种诊疗方法,必然存在其适宜及禁忌之处,若不明宜忌随便施灸,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书中韩氏对各个病证用灸宜忌均详细说明,如中风门记载“凡中风有五不治:开口一也,闭眼一也,遗屎一也,遗溺一也,喉中雷鸣五也。此五者有一,即不治,见此证候,毋轻下针。”

众所周知,影响灸法起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能在施灸后获得最好的疗效,韩氏提出以下3点要求:在施灸前,对施灸环境、时间、患者状态,明确以“天气晴和,人情喜悦,窗明几净,日吉时良”为最好,但若症属危急,这些细节亦不必拘泥。施灸结束后,患者应注意静养,“缄闭言语,暂缓饮食,偃息片时,使药气周流畅达于脏腑脉络之间”。最后,在灸后调养上短期内可“略饮醇酒数杯,借酒力以助药气,微醺即止,遍体酥融”,如《针案纪略》多处记载韩氏为患者施以灸法后嘱患者略饮醇酒,酒后果然疗效得助,精神好转。长期则要求“葆合元气,禁绝房劳,调摄起居,撙节饮食”,灸后起居有常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若房事过劳,昼夜颠倒,则对疾病恢复不利。卷下《针案纪略》亦记载韩氏为患者施以太乙神针后,嘱其“切须加意保养,……慎喜怒”,可见韩氏亦重视灸后情志调养,认识到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更有利于治愈七情变化太过所致的疾病。无论是各个病证用灸的宜忌,施灸过程中的要求,还是灸后的调养,都是临床用灸时需要考量的因素。掌控好这些变量,临床应用时才能更好收获疗效,做到应手而愈。

王强老师认为:太乙神针灸法近年来发展缓慢,在临床上的使用亦日渐减少,太乙神针作为实按灸的一种,是古代灸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灸治方法,是先贤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宝贵的经验总结。太乙神针法结合了经络穴位温热效应以及药物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其所具有的双重治疗特性,为现代中医研究提出一种更广泛适用的疾病治疗方法提供可能,具有不能被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对太乙神针进行深入系统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不断从古医籍中汲取知识,将其继承发展再创新。

王强老师,号:游山道人,山东青岛胶州人。当代著名风水师,精通易学、堪舆学、术数学、命理、相术、六爻、符咒、五行、道医。现任:华夏龙文国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八岁时云游道士寻缘遇见,称与道有缘,是易学修道奇才。于是开始传我一些道法及法术等,经精心刻苦学习,牢记在心。

十二岁时云游道士再次重逢,又传我一些风水、堪舆等一些独门秘法。 自幼对法术、风水学、堪舆学有着强烈兴趣和爱好。故此博览群书,经常考察不同的风水建筑、墓穴等,再经一些名师指点传授,四处拜访名师学习。出于年幼好学,师傅们毫无保留的教会与我。

十八岁偶遇恩师,虞成龙道长,特拜为师,专心修道、学易。 正式皈依,正一道,净明宗坛,恩师口传心授道家秘法、易学、相术、法术、五行、符咒、道医等,是恩师独家秘法。经多年刻苦钻研学习、考察、实证等熟练掌握,风水学、堪舆学、相术、命理、符咒、五行、道医等秘法。现已是当代著名风水师,拥有极高的声望,集传统堪舆学与中外建筑学大成,经常参加和被邀请到国内外考察。

现担任:百余家房地产楼盘,以及多个建筑公司、大型企业的风水顾问、项目策划、景观设计、布局、选址以及房屋户型的整体规划全局,开扩了现代建筑风水学的核心。

经多年研究与实践,走遍全国明胜古建筑,访名山,拜名师学习易学机法术,巧妙结合与现代建筑与古建筑风水应用及布局,采取古人的奥妙之处,来倪补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积月累,经验丰富,把握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