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统文化 > 正文

马克利老师荐书:2020庚子阴影下的微光"周易"和"黄帝内经"

2020年将近一半,又一年的春华秋实,草长莺飞,可是人们的生活却经历了一场变革,变革里,瘟疫,中医,免疫力,传染,雷神山,火神山等等等词汇在大家眼前频繁出现,举世皆乱的背景下,中医亮了很多人的眼球,人们对中医的印象鲜明起来。中西医的对峙中,中医进一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人们开始关注中医,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两部奇书的影子更是夺人眼球,让人不可忽视,它们就是:《易经》和《黄帝内经》。《易经》和《黄帝内经》这两部著作的思想体系的完整程度,在众多的古代典籍中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代表了中国思想体系的一个缩影。

当我们有幸翻开这两部古老的而又奇妙的著作,肯定会大吃一惊:在这两部书里,出现最多的就是"阴阳"二字!以至于许多读者不得不怀疑;这两部书到底有什么渊源?他们的"阴阳"是否一致?

让我们略微了解《易经》,就会发现:易就是一阴一阳之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变化中得道,体悟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易》的"古经"成书于西周初期,《易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末期。历史浮沉,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易经》始终流传在中华大地,甚至远赴它国,可见易经的魅力之大。

而《黄帝内经》是天人感应,医易人合一的思维系统。医道,养生道,丹道,针炙等,说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为古代医学家托轩辕黄帝之名所作,是我国现存医书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战国先秦至西汉的医学总汇。研究中医必精读《黄帝内经》,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仍能长盛不衰吗,而且后劲很足,无不说明中医的理念有着切实的功效。

而《易经》和《黄帝内经》千丝万缕的联结无不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及深厚底蕴。

我今天向大家同时推荐这两部经书,可以说,二者一通百通,若有缘接触此类书籍,不防从《周易》和《黄帝内经》同时入手,大家一定会有极大的收获。原由有四:

其一、医易同源。

在现代人的眼里"易"是一种占卜活动,而"医"是一种医疗活动。

我在翻阅两经典籍时发现,在古代,两者都来源于原始人类的宗教活动巫术,也是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古代有易医不分之说,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产生了对神灵崇拜,对生命的逝去和新生充满了疑惑,出现了对祖先的祭祀,渐渐地原始宗教逐步形成。《连山》、《归藏》、《周易》,代表了人们最朴素的理解自然的方法。占卜之术盛行,"易"被人们称为占筮之书,其占卜、占筮活动,本身就是巫术的一种。

当时的人们生病,通过祈祷鬼神来减轻症状。这样就出现了与鬼神沟通的"巫",继而巫术就承担起 祭祀、占卜、祈禳、祈鬼等活动,我国最早的医人就是"巫"。有古藉说,"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病"。在历史上医与巫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共存并生的状态,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步分离。

所以说易与医是同源的,医学和易学尽管形态各异,但却是同根本源,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根据两书的理论体系,两者共同采用的基本范畴是阴阳、五行、气、神、象数等。

唐朝的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知中医。"古代的中医药家都很重视对《周易》的学习和研究,很多有名的医家无一不对周易有深刻的认识。由此可以推知,易经,中医同宗同源,确实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互相印证,互相参照。

其二、两部经书最重阴阳

《黄帝内经》与《周易》的基本概念都是"阴阳"。

远古的人们观察日月、昼夜、阴暗、寒暑变化,发现大量相反相对的现象,于是形成了阴阳的观念,这在《易经》中有着明确的表述。《黄帝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周易》的阴阳思想,运用于医学领域,对阴阳学说中蕴含的阴阳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思想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表达。用《周易》的六爻观念,提出了三阴,即少阴、太阴、厥阴;三阳,即少阳、阳明、太阳相协相调的"六经"理论。《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壮大、衰亡的内在动力。

《黄帝内经》中一句话道出了中医治病的最高原则:"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易》从根本决定了《黄帝内经.》的"身体观"和"疾病观",也决定了中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走向。

阴阳之道,易经之本,黄帝内经之源头。《易经》强调:阴阳消长,否极泰来,反映在人的身体上,则表现为"新陈"和"代谢"。所以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疾病的因素破坏了阴阳平衡,体内的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即所谓的"阴阳失调"。可见医易同源,两部经书互相印证,效果极佳。

第三、《易经》与《皇帝内经》中的五行。

《易经》先于《黄帝内经》问世。《黄帝内经》的许多重要思想和学术观点既受《易经》的影响,也吸收了《周礼》《老子》等诸子的思想影响,汇集了众家所长。因此要深研究和学习《黄帝内经》,就必要学习研究《易经》。

《易经》成书早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没有一处清楚的提到《周易》一书,也没有一处采用《易经》的卦爻符号,但还是能找到一些引用《易经》言语或者说受《易经》影响的痕迹。

《皇帝内经》的核心"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就是《周易系辞传》中"阴阳不测之谓神,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意思。

易之根本在阴阳,在五行。五行是中国先哲用以描述宇宙生命属性规律的另一种符号系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发生的生、克、乘、悔、藏,反映了五种属性物质、结构、能量、信息之间的互相联系、运动和变化。《黄帝内经》将五行作为五种功能属性而加以运用,如将人体的器官按照五行分为肝心脾肺肾五大功能系统,建立藏象管理,根据五行功能属性原则,将人体器官、情志以及自然界的时间、空间、气候、声音等各种因素归为五类,把五行五脏作为人体生命乃至宇宙万物的中心。

以"离卦"为例。离卦,五行属火,代表自然界的太阳,对应人体内是:心,外是:脉。

一个人内心烦躁时,容易上火,情绪容易失控。人在情绪失控,心情起伏时,血脉扩张,随之起伏。我们要静心,养心,控制自己的火爆脾气,否则,就会出现《易经》离卦说的后果:"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同理的,坤卦,五行属土,代表自然界的大地,对应人体内是:脾,外是:肌。

兑卦,五行属金,代表自然界的泽,对应人体内是:肺,外是:皮肤。

乾卦,五行属金,代表自然界的天,对应人体内是:小肠,外是:手太阳脉。

坎卦,五行属水,代表自然界的水,对应人体内是:肾,外是:骨和肩背之筋。

艮卦,五行属土,代表自然界的山,对应人体内是:大肠,外是:两胁腋骨下合肢节。

震卦,五行属木,代表自然界的雷,对应人体内是:肝,外是:筋膜。

巽卦,五行属木,代表自然界的风,对应人体内是:胃,外是:肌肉。

五行即有易理,又对应人体五脏血脉,知一即可明二,学习时不防一起体会。

四、万物自有规律,顺其自然,不可逆。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本源,其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不像西方世界那样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纠缠在一起:方法论同时又是它的世界观,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易经中天干地支,划分出一年四季, 12个时辰,这些都符合易的基本规律。可以说,宇宙中存在的一切,都遵循基本规律运转。《易经》中强调,顺应规律,则吉;逆反规律,则凶。正如我们做事,要顺应规律,顺时而动,如果无视规律,只是一厢情愿地努力,那么就会事倍功半,折腾多,成功的可能性却不高。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的说法。总结来说,就是要顺应时节,饮食起居有规律,则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从阴阳式的思维模式出发,成就了自身的"身体观",即把身体看作一个有机的结构系统,而非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简单、机械的组合。也就是说,中国人眼里看到的是"身体",而非"肉体"。

孙思邈说: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其实,中医学界历有"医易同源"之说,无论是从思维角度,还是从理论体系整体来认识,《周易》与《黄帝内经》都有密切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个思想贯穿两部书的始终,可以说是这两部书的源头之水。学术界常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源。而《内经》是集汉代以前中医学之大成,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两部伟大的著作对中华文化发展和医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我(马克利老师)诚心向大家推荐:多读《易经》《黄帝内经》,这两部书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琢磨,深入研究,感受中华文化的广博。

马克利老师简介:辽宁省鞍山市人,1964年生。青年时代学习深造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和辽宁省委党校党政干部管理专业本科班,获得经济师和政工师专业技术职称。先后从事过教育干部和团委书记岗位,连续多年担任基层企业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区人大代表,基层法人代表等职。

现任:中华周易名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周易名家协会著名风水专家、易学大师,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专家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预测名家、风水名家、鞍山分院院长。获得中国易学文化交流学会颁发的高级风水师和高级命名预测师荣誉证书。现专职从业于易经测算与阴阳宅风水堪舆职业。

马克利老师从小与易结缘,天生与儒释道的缘分很深,由于对易学研究的兴趣浓厚,并于2003年底辞职专心研究易经,并多方寻师交友,提高测算水平。出于对求测者的关心与责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自学了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等级二、三级全部课程。擅长运用心理咨询师的技法对求测人进行指导与开示,使其达到迷途知返、趋吉避凶的目的。马克利老师愿用一颗悬壶济世之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将毕生所学奉献社会,是马克利老师一贯的人生态度。

如果想与马克利老师直接交流,可以关注老师微信号:马克利 行天下as18642274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