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统文化 > 正文

力华周易罗力华:武当圣境结道缘

《力 华 周 易》 易 学 文 章

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和丹江口市境内,属大巴山东段。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南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它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同时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一直以来是我神往的地方,以往路过多次均无缘上山,即便是在湖北地区寻访民间高人也错失机会,近日终于相邀友人同上武当圆梦。

乘坐环保的大巴车,穿梭在绿树隐映下的宫观中,无不为其赞叹。据史料记载,在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圣意之下,武当山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修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而武当道教也得到了封建帝王的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当时的皇帝直接控制着武当道场,被称为"皇室家庙"。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大巴车首先把我们送到紫霄宫。下得车来放目眺望,紫霄宫背依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座,构成为完美的风水宝地,难怪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真是名不虚传。这里还是众多有关武当的影视必拍之地。在此进香是必不可少的,步入宫内,在道人们简单的仪式和细致的指导下,众友依次奉拜祈福,顿觉神清气爽,真福生无量。

紫霄宫始建于宋代;元代重建,名"紫霄元圣宫";明永乐十年(1412)增建,赐额"太玄紫霄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扩建到806间;清嘉庆年间又大修;新中国成立后,几度修葺,保持了原貌。现存建筑182间,为武当山道教协会所在地,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栱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例为5:2.5,保持宋辽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天花藻井及梁枋通体饰有龙凤、日月、云雷、海天、鸟兽、花卉彩绘,墙壁上及梁枋间还有道教神仙人物典故和山水壁画58幅,工笔写意,气韵生动。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饰有四条金龙、两只金凤,龙翔凤舞,姿态生动;龛内供奉明朝御制铜铸饰金神像;神案上陈列着御制香炉、蜡台、宝瓶等供器,均为铜铸镏金,浑然一体,熠熠生辉。大殿正中供俸真武神像,为金代泥塑彩绘贴近,像高4.8米,头戴冕旒,身着帝服,双手捧圭,端坐宝座,为武当山现存最大泥塑像。这尊神像,一般人把它当作玉皇大帝,原因是头戴冕旒,据道教专家分析认为应为"真武大帝"。大殿左神龛中供奉着一尊明末清初纸糊贴金真武神像(现已被收藏),高0.89米,宽0.26米,神态自若,衣褶清晰,线条流畅,手法细腻,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纸糊神像"。这尊神像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铜铸镏金神像,直到2003年4月13日,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检查时,才意外发现为纸糊神像。令人惊奇的是,这尊神像不仅表面没有脱落,而且内部也没有丝毫损伤和虫蛀现象,它集聚了我国古代纸糊、雕塑、贴金、彩绘、防腐等工艺的精髓,是一件难得的文物珍品,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纸糊工艺有很高的价值。次间两排供奉的神像是八大天君,有马天君、赵天君、关天君、温天君等,均为铜铸镏金,形神兼备,其工艺之精湛,国内罕见。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它宗教建筑所少见。

下一站,将前往南岩入住酒店,用完餐并少时休息之后,又参观了南岩宫。

南岩是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也是武当山36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处。它始建于元代,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赐额"大天乙真庆万寿宫";明永乐十一年(1413)重建,赐匾额"大圣南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扩建到460间;清同治元年(1862)大修庙宇宫貌一新;现存庙房83间。位于独阳岩下,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等建筑。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有"绝壁悬宫"之称,在我国建筑中堪称一绝。大家谈论着,信步穿过两仪殿,可见著名的"龙头香",其用青石雕凿而成,通体长2.9米,宽0.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壑,龙头朝向金顶,龙头上放一小香炉,探身俯瞰毛骨悚然。龙身浮雕祥云,造型美观,线条流畅,是古代石雕艺术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古时道教信徒为表达对神的虔诚,冒险步入龙背祈福上香,坠崖丧命,不计其数。清康熙十二年(1673)湖广总督蔡毓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立碑以示。

时已天色近晚,游人不多,我便与宫内道人攀谈起来,道人们很随和,谈及武当不免津津乐道,口若悬河。据说,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由来已久,而名称则据《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胜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升、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修炼。即使近、现代已然接待过不少名人和政客。而且,在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化以前,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

回来后,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宋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并不多见,除了《后汉书》、《水经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外,另有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都没有提到玄武。其成为祀奉玄武的圣地应该是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出现以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在武当山大顶之北创建紫霄宫祭祀玄武,可能是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的宫观。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经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当山的传说已经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实录》对太和山,即武当山有较详细的描述,说明了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于翼轸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当山修行的情节。

第二天清晨,我们徒步前往金顶。路过之处,尽闻武当道乐"戛玉敲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但见晨练之人,打拳舞剑,武当山武术以"内家功夫"而著称,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使之成为中华武术中与少林武术齐名的重要流派,被誉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传说有的道士曾炼成在万丈悬崖上步履如飞的功夫,其卓绝令人景仰。

行至途中休息,抬头见"玄坛洞"便对友人说:"此为赵公明元帅,可拜之祈福、求财,无有不应。"话音刚落,道人上前笑迎,曰:"我在此数年,人多不识此处,您能一语道破,可见缘份不薄。"我答:"我本赵元帅同乡,且小修道业,因此略懂,让道长见笑了。"道长将我迎进洞内,见赵公元帅骑黑虎、持刚鞭,威仪赫赫,景仰之心油然而生。即跪在圣像前,接受道长为我特施道斋,以赐吉祥,引得洞外过往游客驻足围观。法毕,我与道长洞外促膝,请教修真悟道心得,获益不浅。只因时间有限,不容长时攀谈,只得惜别道长继续赶路。

到达金顶使人乍舌,游人排队犹如长龙,我们实在难以等候,只能下山。虽然有点遗憾,可月有圆缺,加之所结道缘与无量功德,不是更大的福报吗?

再忆武当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间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希望修道业者都能到武当一游,也希望下次再上武当弥补遗憾。

甲午/己巳/辛丑

新浪博客:力华周易 QQ邮箱:834669040@qq.com